『加州大地震』大揭密
去看過這部片的各位,當電影中裂谷出現、海嘯發生的時候,你的反應是甚麼呢?
第一型- 大笑到眼淚噴出來的:
你是「活潑開朗」的地科控!
見到任何不專業的用語你都能一笑置之,是個樂觀主義者,也是老師們口中的... 沒有使命感的地科人。
第二型 - 邊搖頭邊咒罵的:
你是「尖酸刻薄」的地科控!
一聽到不精確的用字會抓狂,一逮到機會就給路人機會教育... 會花一個小時說明地震規模和地震強度有什麼不同的深度中毒者,是地球科學的最佳代言人。
第三類- 驚訝到下巴掉下來的:
恭喜你!你正是我們的目標讀者,這篇文章就是為你寫的啊!
我,自詡為很有使命感的地震學家,卻在一連串的衝動和不得已下,看了三次的『加州大地震』。我又笑又哭,跟著劇中人緊張不已,眼睛一閉上,都是建築物啪啦啪啦崩解的畫面。
現在讓我們依著劇情走,來個電影大揭密吧!
場景一:第一個巨大地震,襲擊了舊金山市。
在餐廳裡,桌上杯子飛了出去、幾乎每個人都搖搖晃晃沒法站穩;大樓陽台震掉了、餐廳的火舌竄出,棟棟大樓都像紙牌屋一樣,一塊塊崩落!
巨石強森的老婆(Emma)爬到了頂樓時,摔倒在地;她先被垂直拋離了地面,接著又重重地撞到地板,暈了過去。
圖出處: San Andreas - Official Trailer 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23VflsU3kZE)
這個地震,會有多大?
好了... 從Emma掛掉電話、搖搖晃晃地一路衝到樓頂,至少過了好幾分鐘。搖晃持續了數分鐘之久,這要多大的地震?!
依照曾經發生過地震紀錄,在震源區的搖晃,持續超過兩分鐘的,有:
1964年 規模9.2阿拉斯加地震(三分半鐘)
2010年 規模8.8智利地震(兩分鐘)
2011年 規模9.0東北地震(兩分半鐘)
2004年 規模9.2印尼蘇門答臘地震(九分鐘)
依此類推,電影中的這個地震,規模一定不會低於8.8哪!
... 但是... 這可是在舊金山啊...
San Andreas Fault的最大規模?
過去規模9以上的大地震,各個都發生在聚合性的板塊邊界,為什麼那裏可以醞釀那麼大的地震呢?
這是因為聚合型的板塊邊界,是海、陸兩板塊的「頭對頭」碰撞。海板塊因為密度較高,會向陸板塊下方隱沒,厲害的話從頭、到脖子、甚至整個身體都可以沉下去呢。然而,別忘了這兩個板塊的交界面上還有摩擦力啊!
於是海板塊越想要下去、就越是卡死在那裡,而這樣的「想要隱沒」的過程,便讓兩板塊間每年數公分的相對運動速率變成了0,而這個差值全轉成了能量儲存起來,在地下默默的等待爆發的機會。
儲存的能量一旦爆發,過去所有累積的能量便會經由斷層面上的錯動,一次性地釋放出來。所釋放能量的大小,就是:
破裂面積 x 平均錯動量 x 剪切模量
而只有隱沒邊界,才能提供超過一千公里長的破裂長度以及數百公里的破裂寬度。
而我們知道,電影中的San Andreas Fault卻不是這樣的板塊邊界。
它是一個分隔了北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轉型斷層,兩個板塊是以「肩膀相撞」的方式互相運動;因此能量累積的深度,不會超過地殼厚度。
San Andreas Fault的南段和北段在1857年和1906年分別發生了兩個地震(如下圖紅色粗線),斷層破裂長度分別為470公里和360公里。
這兩次破裂的中間部分為什麼沒接起來呢?
因為這一段地表的變形量非常高,代表兩板塊間互相運動的應變能並沒有被儲存起來,這就是所謂的「潛移斷層」(下圖灰色線段)。
讓我們假設,如果整段紅色連同潛移段在單次地震中一併活動,這樣一來斷層的長度可以到達1300公里;
一千多公里的長度,和十公里左右的寬度,以這樣的斷層面積,所造成的地震規模最高也只能達到8.3 (怎麼算? 請拉到最後面的附錄1)。
而這個,已經是最糟的狀況了...
所以,怎麼可能會有規模超過9的地震哪!!!
向上甩飛?
一個地震只有一個規模,它描述了釋放的總能量,但是各地會有不同的搖晃程度,這個破壞程度就用震度描述。
把我拋離地心引力,需要的重力加速度是1 g (= 980 cm/s2)。搖晃要這麼大,需要規模夠大的地震,或者是離斷層非常近。
舊金山上一次最大的地震,發生在1906年,規模7.8。當時最大的地表加速度據估計約為1.1 g (註1)。
地下斷層錯動了,原本靜止的地面突然加速,這樣垂直和橫向的「地震力」便會作用在建築物上,讓它上上下下、左左右右、扭來扭去的搖,在上面的人當然也跟著被甩出去。
加速度地震儀所記錄的波形,在任一瞬間的最高振幅,就是代表著地面的搖晃動態。
首先到達、主要帶來垂直方向搖晃的,是P波(下圖a),過了幾秒S波帶來了更劇烈的水平方向搖晃(下圖b),再者是表面波,這時就不會單單僅有垂直方向的搖晃了,水平的搖晃也會伴隨發生,或是用打旋兒的方式。
好了,所以如果地震就在我的下方,那麼當我花了幾分鐘跑到頂樓時,先到的P波已然耗盡了,剩下的應該不是S波的尾巴,就是表面波了。這時,感覺到的搖晃不會單單只有垂直方向。
場景二:當Emma發揮『平常阿姨有在練』的神力,一路爬過重重障礙、終於順利到達直升機後,她還以為噩夢就此結束。沒想到這還只是開始…
在飛機上,一眼所見盡是滿目瘡痍。
最怵目驚心的,是地面裂開了大大的縫,大到超過9公尺,上頭的房子車子全掉了進去!
圖出處: San Andreas - Official Trailer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23VflsU3kZE)
深深的裂谷?
要造成這麼寬的裂隙,必須在裂隙兩側有相反方向的拉力。
但是San Andreas Fault是右移的斷層。
在斷層線兩側,是橫向的錯動(如下圖),因此絕對不會有裂谷的出現吶!
場景三:接著Emma和Ray面對的挑戰,是迫降在AT&T公園。
這時第二次地震已然來到,新聞所說的地震規模,竟然達到9.6,高居世界第一。
San Andreas Fault再一次破裂?
長期累積的應力總有一天會讓岩石破裂,岩石「棟北條」時,就會發生裂縫,發生在哪呢? 會在地層中相對較脆弱的位置,那就是以前曾經破裂過的斷層。
地震發生時, 能量釋放,這時的應力狀態瞬間掉到最低點,斷層這時處於最虛弱的狀態,要再給他時間慢慢恢復強度,才能再一次有能量對抗外來的應力(如下圖)。 漫長的幾百年幾千年間,板塊間相對運動不停地提供應力來源,在我們腳底下,也一直在進行著岩石破裂→ 強度恢復→ 再破裂→ 再恢復的週期,這就是地震周期。
在San Andreas Fault整段都得發生錯動才能產生一個規模超過8的地震呢!
所以,有沒有可能剛剛才錯動完,又馬上在發生一次?
哎呀,它虛弱得很,根本沒力了啊!
但是,有沒有可能根本是隔壁的斷層造成的規模9.6地震呢?
鄰近的斷層當然存在,但卻零零碎碎接不在一起,也就無法造成非常長的破裂。
場景四:好多人手足無措的躲在街上,這些人全被Ray拖到較堅固的AT&T球場牆邊,免得被附近搖搖欲墜的大樓砸到。
放眼望去,遍地的碎片,處處是火,處處是煙。黃金三角到底可不可靠呢? 推薦大家看一下科普文章「 地震殺人還是迷思殺人?當「黃金三角」變成「死亡交叉」? 」(註2)
場景五:不久,海退發生,緊接著海嘯就要到來…
Emma和Ray在船上,眼睜睜的看著滔天巨浪席捲而來。
圖出處: San Andreas - Official Trailer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23VflsU3kZE)
海嘯在這裡,到底會不會發生?
事實上San Andreas Fault的最北段延伸入海,在斷層錯動時,是有可能造成海水的局部波動。
1906年規模7.8地震發生時,的確在潮位站紀錄到了10公分左右的海嘯(註3)。90%以上的San Andreas Fault在地底下的延伸,都是四周硬梆梆的岩層,沒有和海水嬉戲的機會呢!
但是話說回來,強烈的搖晃如果引發了沿岸的山崩,是有機會引起海嘯,像1812年Santa Barbara的地震就引發了數公尺的海嘯。
但不管如何,要產生可以沖垮金門大橋的海嘯,可是需要兩百多公尺的浪高啊!
即便在隱沒帶發生的規模九以上地震,引發的海嘯也頂多十公尺。
所以,不用急著去金門大橋走最後一遭,它被海嘯沖垮的機率微乎其微的。
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
後記。
看這部電影,第一次是帶學生一起看。幾個學生笑得前俯後仰、或大搖其頭、或做出「這啥軌」的手勢。看在眼裡,我覺得很有趣。
做科學的,有一點很討厭,就是用字太講求精確。
當我們在乎「九級地震」跟「規模九」的差別時,普羅大眾其實只關心地震有沒有大到把家具震倒、把屋子震壞,如此而已。
而事實上,在對岸的中國,他們的「規模」就是「級」。而邊寫這篇文章,更是發現要將科學貼近生活,是要花多少的功夫!
而剛剛好,電影和時事,提供了科學家發揮的空間,『加州大地震』無疑地提供了地震學入門的絕佳場景。
寫下這一篇,算是我第一次電影科普文章。感謝成大地科黃大銘學長在排版和敘事的建議。地震學的科普推廣,是很長一段路。請大家多多支持、多多包涵。
註1: Anooshehpoor, A. Heaton, T. H., Shi, B., Brune, N., 1999. Estimates of the ground accelerations at Point Reyes station during the 1906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, Bull. Seismo. Soc. Am., 89(4), 845-853.
註2: http://urzas731119.blogspot.tw/2015/04/blog-post_28.html
註3: http://walrus.wr.usgs.gov/tsunami/1906.html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附錄1: 自己算一算最大地震規模
兩個步驟,一個先求地震矩能量Mo,再來求規模Mw。
1) 地震矩能量 Mo (dyne-cm) =
破裂面積 (cm) x 平均錯動量 (cm) x 剪切模量(3x1011dyne/cm2)
破裂面積 = 1300 km x 10 km = 1300 000 00 cm x 10 000 00 cm
平均錯動量 = 10 m = 10 00 cm
剪切模量 = (ΔF/A)/(ΔL/L) ;
這個彈性常數定義了一個面上應力和應變的比值。也就是,在一個截面積A上,給定ΔF的應力,造成了這個面上本來距離為L的,拉長/縮短了ΔL。
Mo = (3x1011dyne/cm2)(10 m )(1300 km x 10 km) = 3.9 x 1028 dyne-cm
2) 地震矩規模 Mw = log (Mo) /1.5 - 10.73
Mw = log ( 3.9 x 1028 dyne-cm)/1.5 - 10.73= 8.3
利用地表變形資料,可以回推斷層的深部延伸,也就是斷層寬度。據估計,在San Andreas fault的斷層寬度約為10公里。
而這個斷層上平均錯動量多少呢? 考慮過去規模9以上地震的滑移量,大約可到達10~30 公尺。
自己來算算看吧! 懶惰用計算機按的,可以到以下IRIS的網頁,讓它自動幫你算喔!
陳卉瑄,於2015, 7, 6 。
留言列表